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相關研究論文] "The museum is like a temple: the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in Taiwan"

  Shu-Li Wang and Valentina Gamberi. “The Museum is Like a Temple: The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in Taiwan.” Asian Anthropology . , DOI: 10.1080/1683478X.2022.211796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a museum built by the Taiwanese Fo Guang Shan (FGS), one of the largest Buddhist groups on the island, triggers emotions and spirituality in its visitors. We explore how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materiality by the founder of FGS, Hsing Yun, is presented to visitors at the FGS Buddha Museum (FGS-BM) and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is materially expressed at the museum. By analysing the museum space and investigating visitors’ responses to the FGS-BM through ethnographic research, we describe how the FGS uses material artefacts, museum space and embodied activities to communicate Buddhist ideology to the laity, triggering some visitors’ emotions and leading some to describe the museum as being similar to a temple. Key Words:  Religious museum,  humanistic Buddhism,  mat...

[相關出版訊息] Heritage and Religion in East Asia

圖片
  Heritage and Religion in East Asia Edited By   Shu-Li Wang ,  Michael Rowlands ,  Yujie Zhu Book Description Heritage and Religion in East Asia  examines how religious heritage, in a mobile way, play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in East Asia and, in doing so, the book provides new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articulation of heritage and religion. Drawing on primary, comparativ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much of which was undertaken by East Asian scholars, the book shows how the inscription of religious items as "Heritage" has stimulated cross-border interactions among religious practitioners and boosted tourism along modern pilgrimage routes. Considering how these forces encourage cross-border links in heritage practices and religious movements in China, Taiwan, South Korea, and Japan, the volume also questions what role heritage plays in a region where Buddhism, Taoism, and other various folk religious practices are dominant. Arguin...

[相關出版訊息] 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

圖片
  出版資訊 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軟精) 編者:  丁仁傑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0/12/01 內容簡介 劉枝萬先生(1923-2018) 任職於中研院民族所長達二十五年(1964-1989),恭逢戰後台灣民間信仰復甦恢復的年代,他對於1970 年代以後臺灣民間信仰大型醮典所做的詳細記錄,已成時代絕響,但他對道教未來發展的評估卻是悲觀的。劉先生的研究堪稱是「現場人類學」的一個最佳示範,曾激發了好幾個世代的道教研究者。本論文集,由兩岸道教發展的當代現況出發,由此反照道教科儀的社區與文化位置,並進一步擴展劉先生學術遺產的理論意涵。論文集共有七篇研究論文,分別就道教於漢人地方社會中的象徵意涵、實踐潛能與社會記憶等各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材料與觀點,希望能在道教研究社會分析方法的層次上有所突破與創新。 編者簡介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 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助人行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地方社 會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2009)、《重訪保安村》(2013)、《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2020)等。並譯有David Jordan 的《神.鬼.祖先》、Steven Sangren 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和Shimazono Susumu 的《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等多本學術經典。 目錄 目錄 所長序 林美容教授序 主編序 導論 丁仁傑      第一部分 道教復興課題的當代省思           第一章 當代臺灣道教復興的社會學意涵︰由 Max Weber 的觀點談起     丁仁傑           第二章 當代道教復興現象與反思     謝世維      第二部分  科儀道教中的兩種溝通模式︰教典性訊息與 自我參照性訊息間的辯證      ...

[相關出版訊息]《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

圖片
  出版資訊 書名: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 編者: 張珣 ,   江燦騰 出版社: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1/21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住民族/漢族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編者簡介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主編)、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相關出版訊息]《宗教環境學與台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圖片
  出版資訊 書名: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編者:  張珣 ,  江燦騰 出版社: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2/08/11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編者簡介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等專書。     學術榮譽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7-1998)   電子郵寄地址etch@gate.si...

「2022李亦園院士紀念講座」讀書會

圖片
  時間 :2022年11月7日 (週一)14: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 引言人 : 張珣 導讀:丁仁傑、黃淑莉 書目一:Robert Weller 2021, Respecting silence: Longing, rhythm, and Chinese temples in an age of bulldozers.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32(4): 481-497. 書目二:Robert Weller 2021, Censorship, foreclosure, and the three deaths of Fengzhen. HAU: Journal of Ethnologic Theory 11(2): 619-634. 報名表單連結 : https://forms.gle/ndsFbEcfcBCHNmM1A

「天瘟永息:唯心聖教的長程法會與救世理念」

圖片
  時間 : 2022 年 10 月 31 日 ( 一 ) 14:30-16:30 地點 :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 (2319 室 ) 講者 : 李玉珍教授 ( 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 題目 :「天瘟永息:唯心聖教的長程法會與救世理念」           唯心聖教創立近四十年,是一個融合三教、亞洲始祖祭祀、以及風水數術的台灣新興宗教。創教者混元禪師專業為地理測量,歷經大病之後,決定「出世救人」,具備天啟和中介人 (median) 的特色。唯心聖教的教義龐雜,為民間宗教信仰制度化的表現;法會儀式顯現出回應戰爭、注重祖先承負以及助人度劫的議題。從祭祖、誦經、超度,配合節氣的每月法會,到滅除瘟疫的 99 天連續法會,在台灣宗教界中非常特別。疫情下,長程法會不受影響,反而增加,不但具體化混元禪師「天瘟」的預言,而且網羅佛道與民間術數的儀式救度,有助於理解戰後台灣民間信仰與文化交融,有別於通靈形式的新興宗教。

”The Ancient Ones: Articulating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in Cambodia”

圖片
  時間 : 2022 年 9 月 26 日 ( 一 )15:00-17:00 地點 :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 (2319 室 ) 講者 : Courtney Work 吳考甯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 題目 : The Ancient Ones: Articulating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in Cambodia         Across the world we find evidence of human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land and water. ‘Modern’ ontologies classify these interactions as ‘religion’ or ‘animism’, and also as ‘superstition’ or engagements with the ‘supernatural’. Based on long-term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Cambodia, working with people in forested landscapes, I find these classifications to be both misleading and functionally shallow. Rather than ‘religion’,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and and water as agentive 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cerns: How to gain and maintain productive access to the raw materials necessary for existence and the ongoing work of maintaining collaborative relations within human communities. This said, the entities that are land and water, known in Cam...